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2014的文章

[轉錄] 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 文/王祖龍

[ 自問 ] 研究所與研究生的意義 文/王祖龍(佛光大學傳播學系教授) 在人生規劃上進退維谷的研究生 很多人認為研究所與研究生近年來數量的增加不僅是時勢所趨,也提升了國民素質與研究 能力。在不很久以前,研究所作為一個高等教育機構,在許多人的眼中是一個距離很遙不 可及的地方。對目前三十歲以上的人,連大學都要擠破頭才能進得去了,更何況是進研究 所就讀?對上一代的學生而言,研究所是給那些少數聰明的、有志於學術的、以後要到大 學教書的人去的地方。因為那裡專門去搞一些沒人能懂得理論,成天講一些摸不著邊的大 道理。 相反地,對於三十歲以下的人,隨著大學錄取率提升,唸大學變成是易如反掌的事。對他 們而言,到大學報到像升國中、升高中一樣自然。雖然義務教育只有九年,但似乎每個人 都有要唸到大學甚至研究所的義務。老實說他們也不知道要唸些什麼,就一股腦地跟著別 人的屁股走。研究所一方面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下一步、一方面碩士學位似乎也有些 未來求職上的價值。於是研究所,原來是一個代表學術的、高尚的代名詞,變成了一種實 務的、必須的去完成的另一個學業階段。 很多人形容這種情況為研究所的大學化,並認為大開教育窄門與學生數量大增的結果就是 賠上了學生的素質。這種觀察一點都沒錯,但作為研究所的老師不大有資格去抱怨學生素 質,能做的只有跟學生好好溝通到底什麼是研究所,以及為什麼要來唸研究所。然而這種 帶有「研究所色彩」的溝通通常沒有用,因為太理想性了,學生總是像聽父母的嘮叨一般 左耳進右耳出。 更嚴重的是,有一種學校與學生之間的交換理論不知從何時開始盛行。那就是學生認為我 來唸你這間學校是要有些條件的,不是學校要能讓我好畢業、提供獎學金、就是要能保證 我能有份好工作。去看看每年暑假辦的大學博覽會,到處都在用利益而非學術水準來吸引 學生。在研究所階段,學生的抱怨更多:老師太少、資源不足、學校活動不夠多、畢業年 限太短、論文標準太嚴等等。這些其實都不算是真正的困難,因為那是教育制度與學校行 政管理上的事。 對老師最大的麻煩是學生明顯地拒絕去學理論性的東西,對抽象的思考有著莫名的反抗。 新一代的研究生來唸研究所的動機本來就不是要求學術的、或立志去大學教書的。他們壓